山红红校长在2011年全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02浏览次数:266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
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红红校长在2011年全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4月19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这次学校科技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喜迎建党90周年之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学校进行办学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必将对“十二五”时期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乃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我代表学校,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李兆敏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会议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许多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非常鼓舞人心。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在我校,科技工作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科技创新已在全校蔚成风气,广大教师积极承担科研任务,乐于在服务社会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全校崇尚学术的氛围更加浓厚。所有这些,是学校、学院、学科、学者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也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在学校科技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李兆敏副校长的报告中,分析了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学校“十二五”科技工作的目标、思路和举措,并对2011年度的科技工作做了部署。报告提出的目标科学,思路清晰,举措可行,是学校“十二五”科技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方案,我完全同意。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努力实现学校科技工作的新突破
   1.处理好传统研究方向与新兴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在巩固传统研究方向的同时,努力在新兴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对我校来讲,传统即优势,优势即石油。传统研究是基础,是保障,新兴研究是发展,是提升。“十一五”期间,我校的传统研究领域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在“油藏描述”、“难开采油气田开发”、“重油加工”、“新型功能材料”、“油气安全与环境”等十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得到加强,已具备承担国家和企业关键技术或重大综合性研究任务的实力。“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相关学科联合和实验室资源整合,凝练学科方向,凝聚创新团队,承接重大项目,创造重大成果,在保证这些传统研究继续发展和深入的同时,还要抓住国家战略调整与发展的机遇,依托和发挥传统优势,积极拓展新兴研究领域,特别是要发展以海洋油气资源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特色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主动服务低碳经济,力争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页岩气及煤层气开采、地热能源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领域有新突破,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要进一步理顺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大项目为抓手,凝炼科研方向,加强研究领域的战略布局,即要使传统研究有发展、有突破,又要使新兴领域有创新、有进步。
   2.处理好服务行业与服务地方之间的关系,在强化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的同时,努力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的价值取向及其价值显现的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现今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是,全球能源竞争不断加剧,新能源发展广受重视,国家能源战略和石油石化企业海外战略的实施步伐不断加快;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山东省经济文化强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建设全面展开。学校科研工作必须跟进这两大主线,重视自主创新对行业和地方的服务,做到在规划上引领,在制度上推进,在组织上保障。一方面,密切追踪石油科技发展方向,开展超前储备技术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方向;另一方面,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研究领域和布局,进一步整合校内优势创新资源,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努力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形成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提升我校为山东省服务的能力。
   3.处理好强化石油特色与全面提升之间的关系,在力争使石油研究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的同时,努力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全面提升,就必须深刻理解石油特色的内涵,处理好石油研究领域与其他研究领域、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关系,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突出石油特色,并不局限于石油学科本身,其他通用学科如机电、自动化、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也都能体现石油特色,人文科学研究也涉及到能源经济与管理、石油政治等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把各学科的研究方向聚焦到石油特色上来,立足特色做强优势领域,利用优势带动整体,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对通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研究领域予以扶持,加强这些学科的石油特色,培育若干研究方向和研究平台,提高学校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水平。尤其要加大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申请和争取不同层次的人文社科科研项目。对获得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的,要给予配套资金,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扩大我校的学术影响。
   4.处理好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在重视应用技术研究的同时,努力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科学研究的活动过程看,基础理论研究处于科学研究链条的前端,其成果不但能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而且是应用技术科学和生产实践发展的重要源泉;应用技术研究处于科学研究链条的后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都必须倾注全力,务求多出成果,多做贡献。我们在谋划科研工作时,应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关系,坚持分类指导,科学确定科研重点,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在加大应用技术研究的同时,努力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方面,要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解决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点扶持部分基础理论探索项目,培育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完善科研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稳定基础研究队伍,鼓励引导他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抓重点,创特色,保证原始科技创新和培育研发后劲。
   5.处理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在科技工作与教学工作相得益彰的同时,努力在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果方面有新突破。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密不可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及时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课堂,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校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我校的人才培养品牌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但是,在通过科研活动培养高层次人才、培育标志性成果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迄今为止,我校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方面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在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比中,我校的获奖数量与学校的地位也很不相称。优秀硕士论文、尤其是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奖数是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显性指标,如何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需要全校上下共同来思考。我认为,优秀博士论文的产生,关键在培育、在氛围。要从贴近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重大项目中选题,通过规范研究方法形成高水平的论文。希望研究生院与各学院在这个方面形成一整套工作规范,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我校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评选能够实现更多的突破。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们,都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甚至是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要关心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待遇,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创新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结合卓越计划项目,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和载体,不断丰富扩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营造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以创新为乐的浓厚氛围,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水平。
   二、强化学术使命,提高科学素养,为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而奋斗
   要实现学校“十二五”科技工作的目标,关键是落实,要靠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努力奋斗。在此,提出以下希望和要求,与全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共勉。
   1.强化学术使命,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度认识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石油大学有两个引以自豪的牌子:一个是“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一个是“石油院校的排头兵”。这是建校58年来,几代石大人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校的这种地位,必然要求学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源安全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科技创新是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不可能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校国字号大学的称谓,需要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凸显自身的地位。全校上下,特别是广大教师、科技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加强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创建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2.追求卓越,切实担负起在科技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卓越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也是一种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和行为境界。追求卓越和谋求生计是两种不同的境界,最终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追求卓越的过程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追求卓越的结果一定会赢得社会的承认。大学教授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称谓,可以说大学就是因为有一批追求真理、崇尚学术的教授才建立起来的。教授们的智慧、积极性、学术造诣,是学校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源泉,是学校追求卓越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希望教授们志存高远,把研究高深学问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在科技工作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在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质量及产出、成果鉴定及获奖、研究团队组建及运行等方面,切实担负起领头雁的作用。
   3.提高科学素养,弘扬科学探索精神
   从事科技工作需要弘扬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探索精神主要体现为敢于质疑的品格、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这三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钟南山院士,就是一个敢于质疑的科学家,他曾否定了中国卫生部的观点,并及时制定了救治方案,大大提高了“非典”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则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之所以获得物理诺贝尔奖,正是因为他具有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院士是严谨的楷模,他总是工作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一生与水稻为伴。他根据多次的试验,得出了许多精确的数据,终于在付出了无数次辛勤与努力后取得了成功。无论是石油石化企业生产面临的难题,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都需要我校科技工作者发扬科学探索精神去破解,进而赢得尊重与承认。
   4.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承担大项目,追求大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逐渐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由各个层次的多个科研人员共同完成,而过去那种靠单打独斗很难产生高水平的成果。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近些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往往是一个奖项由几个人同时获得。这说明科研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创造卓越的成果。同样,我国的航天技术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凭的是航天人的团队精神,他们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实现“神舟七号”多人多天的成功飞行。一个充满互助精神的科研团队,必然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一个优秀的团队,也能够创造一种机制和组织氛围,使团队成员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产生以一当十的力量。为此,在完善团队建设机制的前提下,要强化团队成员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发挥,力争形成若干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5.恪守学术道德,端肃学术风气
   学术道德规范是科技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则,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在探索科学和追求真理的同时,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每个石大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学术不端的案例陆续被披露,造成了恶劣影响,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希望全校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发扬我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恪守学术道德,严守学术规范,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端肃学术纪律和学术作风,努力使我校成为一方学术净土。
   
   同志们,“十二五”的五年,将是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的五年。作为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等学校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团结协作,潜心学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为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办公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66号 邮编:266580 联系电话:0532-86981279